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法院动态
凡人小事丨绘画心理学引入审判 圆满化解抚养权争议
分享到:
  发布时间:2024-05-07 15:48:10 打印 字号: | |

“上海是大城市,孩子跟着我能得到更好的教育,我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!”被告试图通过物质条件的差异说服原告放弃抚养权。


“绝对不行,孩子这些年跟着我在哈尔滨生活,物质条件一点不差,而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突然改变环境,他适应不了。”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,原告毫不退让。


在一起变更抚养权纠纷案件中,男方张某与女方关某于2017年经法院判决离婚,婚生子由女方抚养。但因各种复杂原因,事实上孩子一直跟随男方生活、学习。如今,孩子到了入学年龄,需要办理学籍,男方在女方户籍所在地提起诉讼,要求变更抚养关系,但女方坚决不愿放弃抚养权。


受理这起案件后,固安县人民法院法官付春山了解得知,当事双方离婚多年来,为婚姻存续期间的夫妻共同财产及婚生子抚养问题争议不断,双方还不惜奔波千里,往返哈尔滨、三亚、上海三地取证。


因当事双方争议焦点过多,付春山依照诉讼程序安排了庭审。


2月29日,庭审历经三个多小时,当事双方言辞激烈,相互举证对方不适宜抚养孩子,均认为孩子更适合同自己一起生活。休庭时,双方均态度强硬,拒绝调解。


“这是抚养权纠纷,孩子自己的意愿又是怎样的呢?”面对几乎不可缓和的矛盾,付春山思索,双方争议这么大,那就先搁置争议,于是另辟蹊径,结合自己多年来学习绘画心理学的知识,决定从孩子角度入手开展调解工作。


“请将这张纸横放,在上面画上房子、树、人物,其他的东西可以任意地添加,但至少要包括这三样。”付春山指导双方当事人和他们的孩子进行绘画心理测验。


几分钟后,三人将画好的“房树人”作品给了付春山。

“咱们先来看看谁的画啊?”付春山温和地询问孩子的意见。“我想先看爸爸的画。”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回答。


付春山分析完男方的画,接着分析女方的画:“关某的画富有田园风格,说明很向往恬静温馨的生活。”男方听着法官的分析,默默点头赞同。


“尖尖的屋顶、紧闭的房门,表示孩子还没有敞开心扉。房子旁边三个人手牵手,并且孩子给这幅画命名为‘幸福全家福’,说明他内心很渴望有家的温暖。”付春山拿着孩子的画,一处处进行分析。


听到法官的分析,原、被告双方的内心深受触动,语气逐渐缓和,对调解的态度出现松动。


为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意愿,付春山还跟孩子做了一个游戏互动——“拥抱60秒”。


“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人去拥抱一下,你会拥抱爸爸,还是妈妈?”付春山问。“我想先拥抱我的爸爸。”孩子回答完,立即走过去拥抱了男方。


这时,付春山心里有了自己的盘算,“也过去拥抱一下你的妈妈吧!”


在法官的引导下,女方也得到了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。


时隔多年再次感受到孩子的拥抱,女方的内心防线彻底击溃,从心里接受了孩子更倾向于跟随男方生活的心理需求,为了孩子的成长,表示同意变更孩子的抚养权。


付春山趁热打铁开展调解,促使当事双方就孩子抚养费等一并达成了和解。在随后的合影中,当事双方和孩子脸上都绽放出了笑容。




“一支笔、一张纸,勾勒的是房子、树木和人物,投射的却是画者的情绪情感、深层潜意识和内心需求。”付春山介绍,绘画心理学,就是以画为媒介,架起与当事双方沟通交流的桥梁,通过解释画面代表的含义,引导双方冷静看待争议,试着理解对方为孩子的付出,从画中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,从而顺利化解了积怨。


 
责任编辑:逯永霞